2015年10月18日

學音樂,變聰明??(二)

音樂如何改變你的大腦
https://youtu.be/Pc843WHxEWo




學音樂,變聰明??(一)

研究證實學習樂器有益大腦神經發展~教育部電子報
Website of Education Weeks, Vol 33, Issue 13594期 2013-12-19
http://epaper.edu.tw/old/windows.aspx?windows_sn=14234

美國腦神經協會(Society for Neurosciences)於本(2013)11月的研討會中發表了多項關於學習樂器與大腦認知功能發展的研究,其研究結果都支持接觸音樂、學習樂器等練習對大腦神經細胞的連結有相當的助益。這些研究發現,練習樂器的過程可刺激大腦在創造力(creativity)、下決策(decision making)與多重記憶(complex memory)等區塊的神經發展,學習樂器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注力與同步處理多項訊息的能力,此外,音樂本身的陶冶和與他人合作練習等過程對學生的情緒發展也有良好的影響。

舉例來說,一項在加拿大舉行的研究進行了實驗研究,比較一組有十五至二十五年的音樂家和一組年紀相當,但非以音樂為業的成人在感覺處理任務(sensory-processing tasks)上的差異,實驗參加者必須同時接受觸覺刺激和聽覺刺激,但被要求忽略所聽到的聲音,只描述手指上接受到的觸覺,根據以前的研究結果,這種處理雙重知覺的任務對常人而言很困難,多數人在同時聽到兩次聲音,但只接受一次觸覺刺激的情況下,會以為他們接受到兩次的觸覺刺激。但這次的結果發現,音樂家分辨不同知覺的能力比對照組要敏銳兩倍以上,因為他們在彈奏樂器時就需要同時閱讀樂譜,手指演奏樂器並隨時聆聽樂音是否正確,因此可見學習樂器有助訓練大腦處理多重知覺的能力。另一項研究則監控了三十九位鋼琴家在即興演奏鋼琴時的大腦血流情形,發現在即興演奏時,較有經驗的鋼琴家在與創造力和由工作記憶轉運至長期記憶有關的區塊中,有較活躍與集中的大腦活動。

另外一項在中國大陸的研究則分析了一群在三歲到十五歲間曾經學習樂器至少一年的青年人的腦部結構,這群受試者目前年齡為十九至二十一歲間,研究發現經過控制性別和學習樂器的時間長短後,在七歲前開始學音樂的人,他們的大腦在語言和執行控制(executive function)等區塊的發展較其他人更完整,支持了早期學樂器較好的論點。但是也有其他的研究顯示,不管在哪個年齡階段開始學樂器都對大腦發展有利,一項在瑞典的研究發現,即使在經歷中風後才開始學習樂器,都有助病人訓練大腦的靈活度,加速在認知和行為控制上的復原。    

除了專注在音樂在認知神經的發展外,目前在美國南加大的大腦和創造力中心(USC's Brain and Creativity Institute)也有研究正展開長期的追蹤調查,探討參加樂團對學生的大腦在認知、社會情緒和體適能(cognitive, socio-emotional, and physiological)方面的發展,這項研究的對象為參加洛杉磯青年交響樂團(Youth Orchestra Los Angles)的學生,並比較他們和參加運動社團的學生在大腦發展上的差異,這項研究目前尚在分析資料的階段。綜合言之,最新的研究結果都證實學習樂器對人類大腦在增進創造力和專注力方面有良好的效果,音樂教育不應在課程中被忽視。

譯稿人:駐美國代表處教育組林建妤
資料來源:
1. Website of Education Weeks, Vol 33, Issue 13,
http://www.edweek.org/ew/articles/2013/11/25/13music.h33.html?tkn=LUOF1I6iXi44%2BqCOr2tPwghYJaG8gNTBzMgj&cmp=ENL-EU-NEWS1

2. Website of Brain and Creativity Institute in USC
http://dornsife.usc.edu/bci/research/

2015年10月12日

釧兒-原創音樂劇,搭起傳統戲曲的橋樑

        研究與實施音樂教學至今已經超過十 八年了,這麼長時間的音樂教學生涯中,長期接觸西方各種音樂作品與理論系統,有架構的概念的確便利與傳承與教課,有文化深度的音樂作品,更是在聲音之美以外,帶給師生更多內心的迴盪。
        5年、10年、15年過去,教材陸續更新,出版業蓬勃,音樂才藝班林立,不過,音樂教學者使用的教材仍然脫離不了日系與歐美系統的音樂作品。不禁讓我思考,台灣也有美好的音樂,台灣也有很棒的音樂創作者,我們可以介紹更多好的在地原創嗎?讓孩子透過藝術,與傳統文化接軌嗎? 台灣的未來,還需要透過這群孩子們帶我們走進世界啊!
        因此,這十多年來,自己嘗試突破課本給予的教材限制,盡量平衡在地、世界與古典音樂教材的選用比例,嘗試突破教學設計,在介紹古典作品時,將本國文化以比較、延伸、混搭等方式,帶入課堂。孩子們縱然不一定有廟口看戲的經驗,但是對於布袋戲、歌仔戲、陣頭等傳統民俗總是感受更為親切的。
        今天,非常驕傲地跟大家推薦這一部國台語原創音樂劇【釧兒】,2015/10/8 - 2015/10/11 共四場,在高雄衛武營榕園北側廣場露天搭台上演。


        秋日夜晚,微風徐徐,在國慶連假期間,能夠在戶外享受高品質的音樂劇,真的是無法形容的幸福。
      舞台的搭建就非常有台灣味,忠實的表現透天厝、鐵皮屋車庫、鷹架工地、出租看板、里長公佈欄、廟口附近會有戲台與郵局等,這個舞台,頓時就成為觀眾生活經驗的延伸了。
很本土味的辦桌用椅子,與舞台造景有搭喔
        以廟口陣頭熱鬧開啟了序幕,獅陣、家將穿梭在舞台與觀眾之間,給觀眾帶來許多驚喜,打破了舞台與觀眾的界線。

        接著,開始了歌舞秀與歌仔戲的車拚,點出戲班的存廢無奈,這是劇本的時代大框架,接著以平貴與寶釧的歌調為橋段,一曲曲穿插在古今與陰陽相隔的兩段愛情故事間。故事雖然發生在小廟口,但是利用時間軸的穿梭,把劇情的架構與格局打開了。
        劇情交織在友情、時代、生死故事之間,脈絡交錯在一個小舞台上,舞台畫面豐富卻一點也不雜亂,導演的手法非常靈活,有時候是蒙太奇的同時呈現,有時候是動靜對比,獨與眾的對比,音樂、歌曲與舞台手法搭配的奇好,觀眾的視線就隨著導演的安排,品味著層次豐富的音樂與畫面,在故事脈絡中一起與主角阿強找尋遺失的記憶了。
導  演│曾慧誠
故事原創│澎恰恰
音樂總監暨作曲、指揮│李哲藝
編劇、作詞│梁越玲
        音樂的編曲與創作相當有難度,因為曲風配合劇情也跟著穿梭在歌仔戲古調、流行歌曲、戲劇性音效之間,作曲者巧妙地用了許多過門技巧銜接了這些古調與流行元素,歌曲的呈現也相當多元,獨唱、男女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合唱與獨唱對立、兩團異曲同唱。有時用傳統鑼鼓為歌仔戲伴奏,有時傳統古調只陪襯著大提琴的低吟,更顯韻味迴盪,有時,激昂的歌聲攀著小提琴的拋物線,一層又一層的拉出了音樂劇特有的張力。音樂一點都不俗套,而且和聲與編曲的使用充滿了不同的嘗試,氣氛的營造相當成功。  
        好棒的在地原創音樂劇,導演8年前拿到了澎恰恰的劇本,整部製作,可以看見整個製作團隊的專業與用心,互相搭配使得作品藝術元素融合的微妙恰到好處。一定要多多鼓勵這群藝術人喔 ,而且,散場路上,還聽見觀眾說,想要去聽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歌仔戲呢!!心裡很感動,因為傳統文化,因為一個好的現代作品,於是就此傳承開來了...

【 以下節錄自網路資訊】      
一個不敢搬演《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歌仔戲班,存在著一段大家都不願提及的過往…喪失記憶的團長兒子阿強,總在戲台上出神地尋找那段失落的曾經;一位年輕女子釧兒,每日等在戲台下期待薛平貴回窯時「身騎白馬」的曲調能再次響起;團長老友因為樂透中獎,委託財務困難即將解散的戲班於廟會連演30場,向廟方表達酬神敬謝之意,唯一條件就是戲班一定得再次搬演《薛平貴與王寶釧》... 當戲台上再次響起那段離窯與回窯的一世承諾,阿強的回憶逐漸浮現,一場穿越生死的鑼鼓大戲,就此展開。
《釧兒》講述一個落魄的歌仔戲班和一段相知相守的愛情。當中「我身騎白馬過三關」的唱段,透過戲曲與流行音樂的交融,深植在多數人的記憶裡。《釧兒》以臺灣歌仔戲文化為底蘊,在西方的音樂劇架構中,創造出屬於臺灣人的現代戲劇唱謠。
製作團隊:
演出團隊│耀演
導  演│曾慧誠
故事原創│澎恰恰
音樂總監暨作曲、指揮│李哲藝
編劇、作詞│梁越玲
服裝設計│林恒正
舞台設計│范振罡
燈光設計│何定宗
舞蹈設計│張雅婷
音響設計│Michele Paciulli(白龍)
歌唱指導│林姿吟
聲音指導│林孟君
VIEWPOINTS│John Maloney
平面設計│好春設計
舞台監督│陳逸君
舞台技術總監│洪誌隆
執行製作│呂承祐、周意紋、楊寧
排練助理│林易衡
英文翻譯│蔡明慈、Jim Reynolds
書  法│許效舜
演員|
澎恰恰、張芳瑜、呂名堯、張瓈丹、曾志遠、王悅甄、呂承祐、 呂寰宇、張擎佳、陳書婷、黃
志嘉、曾思瑜、鄭繐萍、李少榆、 李旻潔、林冠至、周秦、馬光弘、梁家銘、鄭一慧、蘇澤豪

2015年5月15日

長榮百合~與文化回應的生活課程

由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認養斥資1.5億與建的莫拉克風災受災學校「屏東縣長榮百合國小」,經過一年多時間在瑪家農場禮納里部落建設。學校至今(104年)邁入第四年。




美感校園
從行政區上坡可到教學區,再上坡,進入露天演出廣場,再爬坡,就來到小操場
校園景觀輕鬆自然,有洋傘、曲橋、流水
最特別的是,一樓、二樓的走廊,置放著二手直立鋼琴,讓師生可以隨興演奏
當我聽見一個孩子流利的彈奏小品時,驚訝的問陳校長,他們怎麼學習鋼琴的?
原來,每周20分鐘的個別課,讓有良好積極學習態度的孩子,輪流上個別課。
因此,校園處處有樂聲,真的很舒服愜意的無形情境
多元文化理論基礎
校本課程的理論基礎
回應文化的教學設計
校長每天深入部落,每一個對文化的觀察,都必須回應教學
學校一班20名,全校約120名,文化跨兩族三部落,校長對於長榮百合培育的孩子們,帶著20年後深深的期許。文化要生根,文化更要提升。呼應文化的同時,強化孩子的思辨能力,補強學力的成就,才能真正給予孩子由內的族群認同信心,到外顯的競爭能力。

令我感動的是,校長不以外顯的文化表徵,就當作課程目的。是真切地為了部落孩子的未來延續與競爭力作思考與規畫課程。其胸懷與遠見,真正是一個部落天使,帶著使命而來的。
辦教育,更是重建部落文化的工程
學校大多是隔代教養的孩子,教師觀察到祖父母輩其實有很好的文化涵養與處世智慧與修養
探究為何父母輩多有就業困難、成就感低落問題呢?
在言談對話間,我們推測,是否在父母輩成長就學期間,在一個官方一元價值的漢族課程中
喪失了自我認同,否定了原民文化,價值感錯亂下,無法有更好的學習表現??
陳校長的分享,總是面帶微笑,不疾不徐的陳述理論與執行面的對應。在推動時,運用策略,不求近功,但是該塑造的專業形象,一點也不馬虎。他笑稱自己有許多"陽"謀,在這裡,我看見僅有專業、熱忱還不夠,"策略"讓事情可以更客觀而有步驟的持續運作,漸漸達成終極目標。

從研習落實教學,再到推廣的一條路

從去年(103)11月,輔導團遠從淡水邀請身聲擊樂團的團長~張偉來老師,帶領學員展開兩天的擊樂教室研習。
事前的準備工作一點也不輕鬆,努力借了一堆油漆桶,在吆喝夥伴刷了三天的桶,很難忘的經驗

研習內容有森巴鼓教學



這個部分要落實在校園,有尋找道具的困難,不過老師一步一步的教學,讓我對於森巴鼓的編曲與表現,有一種茅塞頓開的領悟

另一個大受歡迎的課程就是流行於網路的杯子舞

研習後,立刻去IKIA尋找彩色杯,在我的音樂教室開始了新的教學體驗...
這股風潮吹到隔壁兩間音樂教室,由於杯子準備容易又便宜(一個約11元),所以不久後,成為全六年級練習節奏與創作的一個教學方法。
到了下學期(104年)的五月藝術季,我與六年級音樂教師協同策劃了一個開幕秀
就以課程完成的杯子舞,充新編曲與動作,讓全六年級有機會在全校師生前展現學習成果。
同時,也讓藝術季的舞台,重返以學生為主角來進行。

表演當日

預演影片

正式演出那一天,六年級的杯子環繞的全校師生,帶給大家一個難忘的開幕秀
影片還在後製中...完成後再立即更新



2015年4月29日

閱讀有藝思—鳳鳴國小戀戀稻草人

閱讀有藝思鳳鳴國小戀戀稻草人
 本文刊登於師友月刊574期104年4月
    
    一踏進高雄市小港區鳳鳴國小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充滿童趣的畫面,一個身穿黑衣黑帽,身手矯健的人影正踏著警衛室要翻上二樓教室。定睛一看,他身揹稻草行囊,雙手與雙腳呈交叉攀爬繩索樣貌,原來是一個製作精美的稻草人裝置藝術,這是由五年級學生在朱妍泠老師指導下製作的作品之一。
    穿越玄關,一排與陽光相輝映的橡膠樹夾道迎接我們,樹蔭下錯落著造型各異的稻草人。充滿活力、童趣與農村風情的校園景觀,已讓我們融入了鳳鳴國小「戀戀稻草人」的創意課程氛圍了。
核心課程米食推廣學童種稻深度體驗
    戀戀稻草人結合賴瀅如老師103學年度申請農糧署補助的「食農教育紮根推廣計畫」,以及李秀美主任引進高美館20周年典藏大展「典藏奇遇記:藝享天開詩與樂」二大活動,由全體教師共同參與設計討論,引入社區資源的支持,最後跨科目實施於各年級。課程著重體驗教育與文學藝術的展能,包含插秧、施肥、除草到收割、曬稻穀、碾米、品嚐多元米食製作,以及主題式閱讀寫作、藝術人文展能等一系列計畫。
    配合稻子的成長,安排六年級學童走進稻田,觀察稻子生長歷程,在陽光下跟著稻農揮灑汗水辛苦收割,體驗收成的辛苦與喜悅。看似平凡的農家工作,對孩子們來說,都是新鮮而深刻的體驗,迥然不同於坐在教室看著課本圖片,說著珍惜稻米糧食的上課方式。
    當稻穀收割後運到鳳鳴國小的球場上,太陽下,學童親自拿著工具又推又翻一粒粒的稻穀時,收成的喜悅洋溢在大家的臉上。接著自社區借來一台碾米機,實際帶學生操作與觀察碾米,並立即煮好碾好的米讓學生品嘗,感受新鮮稻米的香甜。課程自103學年度9月份陸續實施至11月,培養學童了解米食文化的多元性,進而喜愛米食,發揚米食文化。
主題式閱讀寫作
    配合戀戀稻草人創意課程,身兼鳳鳴國小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的賴瀅如老師在閱讀課程中,帶領孩子閱讀作家王文華的繪本作品「阿杰和麗如的米食探險記」,讓學童了解稻米生態及歷史文化,甚至邀請王老師到校,讓作家與學童面對面對話,成為一個難得而深刻的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教務李秀美主任與各班老師反覆討論,在語文課嘗試短文或新詩寫作,記錄下體驗課程的感動,帶領孩子以「四句聯仔」的念謠方式,集體創作出與米食有關的閩南語詩歌。除了在朗誦中表達了食農教育體驗的感受與想法,更帶領孩子探索本土語優美的語調。
藝術人文展能
    各班的「四句聯仔」念謠來到了音樂課,藉由洪岱欣老師專業的引導,配合歌謠的語調韻律,譜寫成歌與編曲演唱。利用全校集會時間,辦理新歌發表並票選,選出的歌謠作品可成為課程紀錄片的主題曲。不但豐富了孩子對農耕生活的體驗,更完整了從語文到歌曲創作的歷程。
    當然,收割後的稻草決不要浪費,透過教師進修,鳳鳴全校老師一起動手學紮稻草人,再運用綜合活動與藝術人文課程,帶領各班孩子,運用各種媒材,從發想設計、稻草人製作實作學習、合作體驗、發表創作、完成裝置藝術展覽。
    每一個稻草人身上都有一個故事與發想,再依據設計理念,帶來合適的道具裝扮它。課程進行當天,各年級學生輪流來到橡膠樹下,由各班老師與外聘的專家協同,帶領學生紮稻草、做造型、穿衣服與道具。校長李哲明表示,這樣童趣的課程,每一個孩子在參與的過程中,都帶著歡喜心情很投入的學習,包括各班特殊的孩子也樂在其中的討論與操作,情緒得到抒發,學習態度也專注了起來,這是讓人最感動的部分。
十鼓藝陣
    鳳鳴國小還有一個很熱鬧又向心力十足的藝文性社團「十鼓隊」。十鼓隊成立於92年,逐年擴張大鼓編制,成立至今已10年了,團隊學生運用每周二的中午做合奏練習。
    除此之外,十鼓課程也有計畫地納入校本課程,每學期排定周次,於各年級的綜合活動中實施,課程依照各年級學生程度,學習不同難度的節奏與動作表現,真正落實藝術深根與普及全校的課程規劃。
   十鼓隊的成員來自四到六年級自願參與的學生,他們為了藝術與人文輔導員們打完一套鼓後,大家驚訝於孩子整齊劃一的節奏,有板有眼的動作架式。訪談間,團員們都表現出對十鼓隊的熱誠與向心力,六年孩子說,很希望畢業後能繼續回學校打鼓;有的孩子說,每天空閒時會自己敲打桌子練習節奏;有一位孩子說,打鼓讓他的氣喘現象獲得改善。鳳鳴十鼓隊由於表演精湛,每個月幾乎都有受邀演出的行程,10311月甚至達四次受邀演出。李哲明校長表示,每次演出背後,都有許多家長和老師自發性的提供車子或是隨團照顧,無論活動是清晨出發,或是晚上表演,大家都如此奉獻毫無怨尤,對此深感佩服。
    走進鳳鳴國小,洋溢著師生的熱情與笑容,如此落實於生活體驗的閱讀與藝術課程,不但美化了校園的風景,更讓美好的校園故事迴盪在鳳鳴師生的生活中。




2015年4月9日

台北市立萬芳高中觀課心得~國中國文

台北市立萬芳高中觀課心得           
藝術與人文領域
李宛倫
日期:103118()
科目:國中國文
單元:張釋之執法



 一、對於公開觀課的流程觀察
       主辦學校將課程的內容、課程設計概念、教學重點等資訊,以書面資料與課前報告方式完整呈現,儘管觀課老師並未參與備課,也能了解授課教師的理念。
        對於觀課禮儀,觀課方式,議課注意事項的說明,也是以書面與口頭說明一起呈現。 在觀課相關資料上,附上了學生座位表、語言流動紀錄表、觀課紀錄表、學習單,給予觀課教師觀察記錄用。
        觀課過程中,負責的藍偉瑩課督全程觀看與參與,掌握授課的情況,也提供了即時的諮詢與解答,也能立即了解觀課教師疑惑與提問的方向,在綜合座談時可以預作準備。
    綜合座談時,藍課督坦然直率的主持風格,讓座談氣氛愉快而發言踴躍。對於學習共同體的理念說明,清楚明確而不迴避的態度,值得學習。而且藍課督對於參與學習共同體教師的尊重與保護,態度堅定令人感動。
二、參與公開觀課的感受與心得
        觀課時要把目光與焦點從老師移至學生對話,是一個很大的轉變,改變長久以來觀課的習慣並不容易,而聆聽學生討論內容又是另一種學習。拿到語言流動紀錄表和觀課紀錄表時,第一個念頭就是,怎麼填?
    隨著老師拋出的封閉式問題到開放式問題,仔細觀察學生討論與互動的方式,可以覺察到似乎是異質性分組,學生之間有領導與跟隨的角色,學生會在兩組答案之間進行整合或妥協的討論,再整併成最後呈現的答案。討論情形溫和不激烈,顯然學生已有豐富的合作討論經驗,不過較少聽見學生比較深層的思考與對話。
        諸多疑問,與藍課督交換想法後,得到許多寶貴的概念與經驗

      ()合作學習不等於學習共同體合作學習有分工(主席、計時、紀錄、發表),氣氛是競爭的而學習共同體不分工,著重對話與聆聽,合作而非競爭,所以實施討論時,氣氛通常較為緩和。

()學習共同體的討論不一定在組內形成共識答案可以多元,最終目的在於激發思考的層次,學生對話內容是觀察員觀課的重點。

2015年3月26日

教育參訪~ 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以綠活課程進行的藝術教育

教育參訪~ 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以綠活課程進行的藝術教育
日期  104年 2月 26日


澳門理工學院成立於1991916日。是澳門四所公立高等學校之一、有多學科、應用型的高等學府。澳門理工學院下設六所學校,包括語言暨翻譯高等學校、管理科學高等學校、公共行政高等學校、體育暨運動高等學校、藝術高等學校、高等衛生學校。
我們參訪的重點就是他們的藝術高等學校。學校以培養澳門的專業藝術設計工作者及音樂、視覺藝術教育工作者為已任。學士學位,每年級設一班20名學生,朝向精緻化學習的目標。201311月,QAA英國大學評鑑中心對於本校評鑑結果,給予極高評價,等同於倫敦大學、牛津學院的品質。







特色藝術課程綠活藝術課程徐秀菊校長

綠活課程,是一個貼近生活需求的藝術教育,不只是主題統整的教案。它的內涵包括了生命教育,環境教育,閱讀教育,是關心所處時代與地點的藝術內涵,沒有既定的素材。
(1)綠活課程概念
綠活課程就是LOHAS,從關心生活與環境為出發點,以藝術教育作為溝通的媒介,融入了視覺文化與環境教育
(2)從生活經驗與觀察開始
        進行的方式,從生活經驗的觀察開始,學生觀察到澳門主要經濟來源,源自於博彩業,作品以撲克牌的方式呈現,撲克牌上的金粉,代表金碧輝煌的賭場,與多采多姿的生活。

(3)觀察市民生活,以「堆繡」表現
    觀察澳門市井小民的行業為主題,有的學生以「車仔檔」為題材,有的學生以「涼茶鋪」為題材,進行畫面設計,以「堆繡」的技法,完成學生對於澳門市井小民的觀察。

(4)合作設計草圖
學生分組觀察記錄,並繪製成設計草圖,以設計與拼貼的概念呈現物件與想法。
(5)學習「堆繡」技法
依據設計圖,選擇合適的布料花色,裁減與拼貼,製作「堆繡」作品。

(6)展覽,用作品與觀眾對話
拼貼完成的作品,接著裱框與展覽。其實重點在對於澳門生活的觀察,引發自身的感受,可以是認同情感,也可以是批判思考,融合在作品中,引發關著的感應與想法。

澳門理工學院的課程由校長徐秀菊教授帶領學生進行藝術綠活課程。與傳統美術課最大不同,在於跳脫技術訓練的本位思考,回歸人們日常生活的經驗、深入生活的周遭細膩的去感受、發現與體會。學生透過複合媒材,走入生活中,深刻的觀察澳門多元文化的歷史背景、建築特色、以及人們生活縮影,進而創作出具有省思能力的藝術創作,不但反映年輕人觀點,也帶給觀眾心靈的感動與啟發。這樣的藝術課程,既有技術表現,也富有藝術內涵,更交流了人們與藝術品之間的情感,可從作品看出學生的學習成效斐然。

心得:

       

教育參訪~ 深圳園嶺小學~以文化開展的版畫中心學校

藝術與人文領域教育參訪~ 深圳園嶺小學 (版畫教學中心學校)
日期  104年 2月 28日


        園嶺小學建於1984年,一直以來是深圳地區的中心小學,辦學績優,是指標型學校。至2015年我們參訪時,許多設備與建設陸續完工,仍舊持續規劃未來邁向國際的願景,而向心力十足的學校。
        近十年,學校承辦許多實驗性課程計畫,包含了兒童版畫教育、母語與英語閱讀能力培養、兒童美術教育與本土文化之傳承...等近50個校本小課題研究。其中受到國家級肯定的,也就是他們最引以為傲的兒童版畫教育相關研究。
     
以版畫、篆刻等主題發想,設計的校園主題牆
藝術課程結構
          園嶺小學自104年起,依據政府當局對全國的規定,小學階段開始發展2堂美術課(原高年級只有1),加上原本的2堂音樂課,1堂書法課,在藝術領域的課程,投入相當多的時間,預期能藉由藝術課程開發學生的創造力。
        版畫教學是園嶺小學的校本課程,自一年級到六年級,都納入課程學習的重點。每一學期至少都有5次的版畫課程,充分體驗製作不同版材的版畫。
        美術特級教師王鵬老師跟我們分享孩子以版畫為媒材的學習成效。依據他多年教學經驗的觀察,版畫學習流程繁複,要先構思與構圖,再來有一定的步驟順序,在雕刻版材時也需要專注與小心。因此,無形中,學生除了學習版畫技能之外,對於專注力、創造力、生活次序感的建立等等人格發展,都有明顯的幫助。 
兒童版畫作品

















具有文化內涵的版畫教學
         在王鵬老師的帶領與全體美術老師的集思廣益下,收集了嶺南民間藝術的素材,編纂了具有文化內涵的一本版畫教材。在這本教材中,收集了廣東獅藝、民間傩(音挪)舞、嶺南剪紙、佛山年畫、粵綉、粵劇、開平碉樓、鍋耳屋等,包含民間陣藝、傳說、建築特色、劇種與手工藝。
    在翻閱教材時,很快的讓我們進入了嶺南文化的薰陶,也掌握了嶺南文化的特色。這本富有文化內涵的教材中,也囊括了多種版材與技法。




園嶺小學版畫本位課程簡介~以民間傩舞為例
(1)文化內涵的介紹與觀察
傩舞簡介,這是一種古代驅魔祭祀的一種巫舞。舞者帶著質樸而誇張的面具,進行舞蹈時,節奏強烈,情緒激昂。
以文化地介紹開啟本單元,帶學生觀察面具的造型,與豔麗的色彩。


(2)軟版畫特性介紹與畫稿、製版
軟版畫利用鉛筆、圓珠筆等工具,在珍珠板上進行刻製,產生凸形凹線效果。利用點線面不一的肌理印刷產生豐富的畫面效果。


(3)上墨、印畫
調好油墨顏色,用墨滾在刻製好的板上滾動,顏色要均勻,厚度適中。
將畫紙對齊蓋在滾好油墨的珍珠板上,再用蘑菇拓拓印,力度均勻。


(4)完成、晾畫
檢視與欣賞彼此作品。
團員自評、教師評價。發現刻字時,製版就必須將字體左右相反,拓印出來才是正的。
  

心得

    園嶺小學致力於版畫教育多年,將版畫融入課程、校園空間等實體及虛體的學習場域之中。從圖書室隨處可見的版畫作品,營造學生時時刻刻可以欣賞並觀察版畫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