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2日

做家事,好處多多

親愛的家長您好:                                                                                                   撰文/整理/宛倫老師    如果您交辦一件事,孩子有能力完成且做得很好,孩子有成就感,師長也更放心把更多班級管理與溝通的事務,交辦孩子磨練心性,您希望這是您孩子在校的表現嗎?
    如果您交辦一件事,孩子回頭就忘了,自顧自地去聊天或玩耍,或者一件事情,要重複交代三次以上,他才會記住,把它當成一回事的去完成。不但孩子覺得厭煩,同學與師長更沒信心交辦他稍微複雜的任務,您希望這是孩子在校的表現嗎?

    您覺得以上兩位孩子,誰未來在社會上具有較優勢的競爭力呢?

    開學至今已過三分之一,班上有些孩子能力很好,待人處事沉穩,交辦的任務處理的有條理,遇到不會項目,主動詢問方法,試圖解決問題。有些孩子自身的責任,卻要不斷提醒,還不見得做的好。同樣五年級的心智年齡,為何對事情責任感、對班級事務認同感,對解決問題的主動性,有這樣的差異呢?
    我相信父母期待孩子未來是獨立、是有能力、是有抗壓性、是幸福的這些都是我們共同的期待,但是請記住,這些期待決不會憑空實現,如果孩子在成長的歷程中,失去學習做事的經驗、被剝奪參與家事的經驗,難道長大了,孩子就自己會了嗎?難道對家庭的認同與感恩,是等孩子賺了錢就會了嗎?
    第一次月考結束了,除了帶孩子審視課業態度的修正,更期待父母關注孩子做事與待人的態度。就從周末做家事開始吧! 做家事,好處多多:1.學會打理自己,更能學習「負責」。2.從做家事中,學得做事的方法。3.孩子可體會父母的辛勞,學會感恩。4.做完家事,讓人充滿快樂與成就感。

    以下分享文章節錄自做家事當樂事─孩子養成責任心,父母最放心(2012-02,王文華,天下雜誌出版)

很多家長都以為,孩子只要把書讀好即可。但是大人都知道,人生不是只有讀書而已,學會打理自己,更能讓孩子們獲得「負責」這項額外的贈禮。    現代家庭,孩子生得少,個個都是寶,哪捨得他們做家事。難怪很多孩子拿著掃把,腰也不彎,隨性掃兩下,就說:「好了。」「掃好了,那角落呢?」「反正又不會走到那裡呀。」他說得理直氣壯,我聽得啞然失笑。家事需要學,責任也是。在學校,每換一項掃地區域,我會讓小朋友先認識掃地用具,帶他們看一遍打掃環境,然後問他們:「怎麼做,才能做得又快又好?」幾個小孩很快就會歸納出方法,互相學習掃具用法,討論分工區域,共同商量打掃順序。讓孩子自己動腦想一想,媽媽和老師不要老是跟在孩子身邊,留一點空間,放手讓他們去做。即使是掃地、倒垃圾這種簡單的工作,也要他們動動腦後再動手做。手腦並用的效果,當然比較好,能夠從體力活動中學到負責,負責一件事,把它完成,是不是很重要?小時候我很喜歡讀《湯姆歷險記》。其中一幕是,湯姆的姑媽要他去刷油漆。

讓家事像一場遊戲

    想起湯姆怎麼做了嗎?他就像個藝術大師般,拿著油漆刷子,東一筆西一筆,認真執著的對付那一道圍牆,招來社區裡大大小小的孩子的好奇心。結果,刷油漆的工作被其他孩子包了,湯姆還多了一堆零食和玩具。利用孩子們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興趣,大家一起分擔工作,這是湯姆的計謀。    讓孩子揀菜、洗米,為家人擺碗筷,對他們來說,這是大型的扮家家酒,獎勵品是等一下真的吃得到,他們會玩得十分開心。

不急著善後,自然懲罰

    很多孩子想養寵物,信誓旦旦的說,會愛「牠」一輩子。可是小動物買回家不到三天,興頭一過,食物盤空了沒人理,籠子髒了沒人清。別急著幫孩子善後,利用自然懲罰法。不照顧小狗,當然不能和小狗玩,一天沒做到,就一天不能陪小狗玩。時常忘了做,對不起,為了小狗好,寧可狠心送走小狗,也不能讓孩子養成不負責任的態度。    對付粗心的孩子也一樣。老是忘了帶作業或課本回家,這是孩子的工作,也是他的責任,怎麼辦?請孩子自己去跟老師解釋,接受老師的處罰,因為這本來就是孩子自己該負責的事,你愈擔心,愈幫他,他就愈學不會「記起來」。    孩子該洗的碗不洗,那媽媽也有權利,不在髒兮兮的廚房裡煮飯。想讓媽媽開心煮飯,每個人都該把自己的事做好,否則,今晚不開伙,媽媽請爸爸吃小館,小朋友呢?對不起,今天晚上可能只剩餅乾吃!    也就是說,當孩子對自己「分內」的工作不負責時,你大可不必念他、罵他,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更不要過分「代勞」。對於不負責任的孩子,就讓他們學著接受不負責任所帶來的後果吧!

明白指出做得好的地方

    所以,多在人前誇讚孩子,讓他知道,你在乎的不見得是功課,或許只是他會自己摺被子,主動照顧弟妹,能準時倒垃圾。在人前誇他,明白指出他做得好的地方,孩子會知道,父母更看重的是這些小地方,他們就會持續做好,並且成為一個肯負責、有自信的孩子。

親子加油站..做家事的好處, 2010【企劃文/郭盈秀;整理/謝宜桂】 

孩子從做家事中學習到什麼? 

    許多大人眼裡的家事,似乎總帶著吃力不討好的意味;但其實對於孩子而言,卻是一個絕佳的成長機會。藉由做家事,孩子不但能親身體驗生活方式,更能學會自動自發、責任、邏輯……等自我打理、自我照護的概念與能力,甚至更大大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呢! 

從增加孩子的參與感開始 

    家事達人、同時也是《會做家事的小孩有創意》作者陳映如,根據多年來的了解與觀察,說明在賦予13歲的孩子進行家事方面,各有需要不同著重的地方。陳映如表示,大約1歲多至2歲的孩子,可能會開始對媽媽的動作有興趣,這時候可以採取引導的方式,讓孩子模仿大人的做家事動作,如跟著媽媽一起擦擦桌子之類的;大約3歲左右,孩子的各方面發育較為成熟,此時的家長可採取「任務」導向,給予孩子明確的指令(如鞋子放在鞋櫃、書包擺放在房間),以幫助養成「完成某一件事」的態度。陳映如進一步解釋,讓孩子學會做家事,有助於養成「打理自己」的能力及「自動自發」的習慣,且隨著成長,孩子不只是單純地模仿動作,也開始會思考怎麼做才會更有效率完成任務,進而延伸至責任、邏輯等等,思想發展更成熟,甚至還可能對孩子未來在職場方面大有助益。 

家事:大家的事 

心聲蒙特梭利托兒所所長石美慧表示,家事指的就是「大家的事」,只要身為家中的一份子,就有義務協助完成與家中有關的大小事。因此,想培養孩子養成做家事的習慣,就必須從「觀念」著手。同時也要製造機會讓孩子能夠實際參與,就如同蒙特梭利博士的名言:「請幫助我並讓我自己做(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自古以來,華人世界普遍存在著「家庭主婦」、「男主外女主內」的想法,認為家事是女人的職責,縱使此現象在現代已慢慢減少,但依舊存在;此外,現代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好好念書,也總是將家事的責任全部承擔下來。也因此,造成現代愈來愈多孩子不具備足夠的生活能力。針對於此,陳映如和石美慧所長提出以下的建議

建議1.每個星期六定為家事日 

    石美慧所長建議,父母可將每個星期六定為全家人的家事日。在這一天,每個家庭成員都會被分配到一項家事任務,從負責哪個區域、做哪些事、怎麼做等等,每個成員都要認真思考,以身體力行,真正參與並體會做家事的成就感及參與感。 

建議2.只要不危險的都可以 

    家事的範圍很大,事項很多,因此只要不危險且能力所及,都是孩子可以做的家事。陳映如和石美慧所長皆表示,火、電、強酸和強鹼等,都是危險源,一不小心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因此需要使用到這些危險源的地方、用具或清潔劑等,家長有責任避免讓孩子接觸。 

建議3.明確的指令 

    由於做家事對孩子來說很新奇,孩子可能會模仿、也可能會東碰碰、西摸摸的;為了讓孩子正確地學會家事,父母的指令明確與否就相當地重要。例如父母可表示「拿抹布擦廚房的桌子」,孩子就會很清楚知道這件家事需要做的是什麼動作。 

建議4.重複示範 

    每個人第一次做家事的經驗幾乎不會很熟練,更別說是剛接觸家事的孩子。石美慧所長認為,家長必須具備足夠的耐心,一步一步引導孩子學會做家事,不忌諱重複示範;而陳映如也表示,家長千萬不要表現出「我來比較快」、「你怎麼會做成這樣」或搶著做等負面的言語或行為,這樣不但讓孩子無法學習到家事,甚至還會失去信心,而將家事視為排斥的項目。 

孩子從家事中學到的好處 

1.自動自發:家事是最貼近自身生活,諸如起床折棉被、放學回家擺好鞋子和書包、吃飯後收拾碗筷將桌子擦乾淨等,這些家事都能助人益己。陳映如表示,養成這些打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能促進孩子變得更自動自發,個性會比較積極且主動。 2.責任感:石美慧所長表示,從小就賦予孩子對家事的認同,覺得家事屬於自己的責任,就會全心全力地做到好、做到完,這就是一種責任感最基礎的表現及訓練方式。 3.自信心 :父母先協助孩子學會做家事的步驟後,往後讓孩子漸漸擁有獨力完成家事的機會,如此有助於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4.邏輯 :每一件家事都有其執行的步驟、順序及要訣等。石美慧所長進一步說明,孩子可藉由被交付家事的過程中,了解並思考如何做這項家事、怎麼做比較省力、怎麼擦地會比較乾淨、幾點要幫媽媽準備晚餐等,進而在腦中形成具架構性的邏輯思考能力。 5.耐心 :孩子可藉由被交付家事的過程中,了解並思考如何做這項家事、怎麼做比較省力、怎麼擦地會比較乾淨、幾點要幫媽媽準備晚餐等,進而在腦中形成具架構性的邏輯思考能力。 家事內容可大可小,花的時間有的長有的短,因此可培養孩子短期專注力及耐性,能從頭到尾好好地完成一件完整的家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多多留言,但請別打髒、粗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