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5日

人心「純樸」,民風「淳樸」的用法



內容:
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http://140.111.34.46/dict/)解釋

純樸,自然質樸、至誠無偽。純一樸實。
相似詞:純潔、純粹;相反詞:浮華
出處:韓非子˙大體:「故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純樸不散,心無結怨,口無煩言。」後漢書˙卷四十九˙仲長統傳:「時政彫敝,風俗移易,純樸已去,智惠已來。」

淳樸,篤厚、樸實的。敦厚樸實。
相似詞:質樸、淳厚
出處:後漢書˙卷五十二˙崔駰傳:「昔大庭尚矣,赫胥罔識。淳樸散離,人物錯乖。」浮生六記˙卷四˙浪遊記快:「績溪城處於萬山之中,彈丸小邑,民情淳樸。」亦作「淳厚」。

如此看來,這兩個詞語的涵義似乎大同而小異。但如果硬要區分,則「淳樸」的淳有厚實,心胸寬宏厚道、樸實之意,常用於指民間社會的風俗有悠遠的歷史流傳;「純樸」的純則為純一不雜,心地純一清淨之意,因此用於指民間社會的風俗純真自然,沒有經過時代潮流的沖擊。

再參考學者謝清俊於〈談古籍檢索的字形問題〉一文的說明,
從文字學史來看﹐漢字一字多形的情形比比皆是。成書在公元770年左右的《干祿字書》﹐顏元孫在自序中便將字形分為「通」﹑「俗」﹑「正」三者﹕
『所謂俗者﹐例皆淺近﹐惟籍帳﹑文案﹑券契﹑藥方﹐非涉雅言﹐用亦無爽……
所謂通者﹐相承久遠﹐可以施表﹑奏﹑箋﹑尺牘﹑判狀﹐固免詆訶。
所謂正者﹐ 有馮據﹐可以施著述﹑文章﹑對策﹑碑碣﹐將為允當。』
這段話說明了字形的『約定俗成』生態。這是文字生命的源頭活水。如果禁絕了這約定俗成的生命﹐那麼文字或字形就固定死了﹐以後再無改進﹑適應的餘地﹐久而久之終將走上絕路。所以﹐字形有變化是常態﹐是正常的﹔僵化的強制推行標準﹐反是病態。
……有一些異體字是須在特定的語意情境下才會發生的, 例如:「淳樸」之於「純樸」, 「十元」之於「拾元」, 「梅雨」之於「霉雨」等。在語言學中, 稱這些為異體詞。若是慮及歷代的珍藏文獻, 異體詞的數目就可能不止於此, 這是處理古文獻時應留心收集的重要資料。…..其實, 若電腦中有古文獻的索引典, 異體詞是可以歸併入同義詞來處理的。

所以,我們大致可說這兩者在用法上,應是通行並用。

以上資料參考自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多多留言,但請別打髒、粗話。